文章 | 宝剑炒股加杠杆平台
编辑 | 笔谈
2025年8月29日,邮储银行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,数据显示,该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794.5亿元,同比增长1.5%;归母净利润492.3亿元,同比增长0.85%。从表面数据看,营收与利润双双实现正增长,标志着在经历此前增速放缓甚至承压的阶段后,经营业绩迎来阶段性“回正”。深入剖析其财务结构、业务驱动逻辑与资产质量动态,不难发现,这一“正增长”并非源于内生动能的全面复苏,而是在外部注资、成本压降与非息收入波动等多重因素叠加下的“技术性”修复,其背后潜藏着息差持续承压、零售资产质量恶化、资本依赖外部输血等结构性问题,长期可持续增长的根基仍显脆弱。
营收与利润的“双正增”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非利息收入的强劲表现与成本端的显著优化,而非传统核心业务——净利息收入的回暖。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,邮储银行净利息收入同比减少2.67%,降幅虽较一季度收窄1.1个百分点,但仍处于负增长区间。这一现象直接反映出其主营业务仍面临严峻挑战。尽管生息资产与贷款规模保持较快增长,同比增速分别达10.7%与10.1%,但资产端收益率的快速下行严重侵蚀了利息收入。上半年,生息资产收益率为2.95%,较2024年全年下降37个基点(bp);贷款收益率为3.30%,更是大幅下降48bp。其中,个人贷款收益率下降57bp至3.66%,企业贷款收益率也下降34bp至3.13%。尽管负债端成本亦有所下降——计息负债成本率与存款成本率均较2024年下降21bp,推动净息差维持在1.7%的水平,较一季度仅微降1bp,看似“基本企稳”,但这一“稳定”更多是负债端被动跟随存款利率下调的结果,而非主动的资产负债结构优化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测算口径下二季度单季净息差环比仅下降2bp至1.67%,降幅较一季度的10bp明显收窄,主要得益于低收益票据资产的压降与贷款结构优化,但这更多是短期调整,难以扭转长期息差收窄的趋势。在资产重定价周期尚未结束、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导致新发放贷款利率持续走低的宏观环境下,净息差的“企稳”极为脆弱,未来仍有进一步下探的风险。
在此背景下,非利息收入成为支撑整体营收增长的关键力量。2025年上半年,邮储银行非息收入同比增长19.1%,达到404亿元,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22.5%,较上年同期提升3.3个百分点。其中,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11.6%至169亿元,增速较一季度提升2.8个百分点,主要得益于投资银行、理财等公司金融与资金业务中收的高增。例如,投行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8.23%,理财业务收入增长47.89%,反映出其在拓展综合化服务方面的努力。然而,代理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0.20%,拖累整体中收表现,暴露出其传统代理储蓄业务模式的转型压力。更值得关注的是“其他非息收入”的爆发式增长——同比大增25.2%至235亿元,主要得益于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同比增长27%,增加50亿元。这背后是银行在债市利率下行背景下,通过加快债务工具、票据等资产的交易流转,加大基金配置,实现买卖价差与分红收益的提升。此类收益具有高度的市场依赖性与周期波动性,并非可持续的稳定收入来源。一旦市场环境逆转,这部分高增长可能迅速回落,导致非息收入大幅波动,进而冲击整体利润的稳定性。
更为关键的是,归母净利润增速的“回正”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本端的大幅压降,尤其是储蓄代理费的主动下调。2025年上半年,邮储银行首次主动调整代理储蓄费率,导致代理费支出同比减少54亿元,降幅近9%。这一举措直接推动业务及管理费用同比下降7.36%,成本收入比环比下降2.0个百分点至54.70%,显著改善了经营效率。同时,由于二季度不良生成率有所改善,拨备计提力度较一季度有所下降,拨备覆盖率环比下降5.8个百分点至260.4%。成本压降与拨备节奏调整共同构成了利润增速回升的主要拉动力。然而,这种“节流”式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存疑。一方面,代理费率的下调空间有限,未来进一步压降的边际效应将递减;另一方面,拨备计提的减少建立在资产质量“暂时趋缓”的基础上,若未来经济环境恶化,不良生成加速,银行将不得不加大拨备计提,利润将面临大幅回调的风险。因此,当前的利润“回正”更像是在特定时点、特定政策调整下的结果,而非盈利能力系统性改善的体现。
事实上,邮储银行资产质量的隐忧正在显现,尤其是在其传统优势领域——零售信贷。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,全行不良贷款率微升1bp至0.92%,看似稳定,但结构分化严重。个人贷款不良率大幅上升10bp至1.38%,而对公贷款不良率则下降5bp至0.49%。这表明,居民部门的偿债压力正在加剧。具体来看,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上升9bp,虽然较2024年下半年34bp的涨幅已明显收窄,但风险累积的趋势仍未根本扭转。按揭贷款虽实现净增213亿元,增量居大行前列,但整体零售贷款增速仅为3.7%,环比下降0.6个百分点,增长韧性背后是需求疲软与风险暴露的双重压力。测算显示,上半年累积年化不良净生成率为0.93%,环比下降1bp,但关注率环比上升14bp至1.21%,逾期率较年初上升5bp至1.24%,这些前瞻指标的恶化预示着未来资产质量仍面临较大压力。尽管银行通过零售贷款集中化审批与智能风控模型优化,使二季度零售不良生成趋缓,但这更多是风控技术的提升,难以从根本上化解宏观经济下行对居民收入与还款能力的冲击。在消费复苏不及预期、小微企业主经营困难的背景下,零售资产质量的“稳定”更多是暂时的,未来仍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。
此外,支撑邮储银行本轮规模扩张与业绩修复的,是前所未有的外部资本注入。2025年上半年,邮储银行获得财政部、中国移动及中国船舶等机构注资1300亿元,并完成A股定向增发,使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大幅提升1.31个百分点至10.52%,各级资本充足率均显著改善。这一“输血”式注资,有效缓解了长期以来制约其发展的资本刚性约束,为贷款规模的持续扩张提供了空间。但是这种依赖外部注资的资本补充模式,本质上削弱了银行依靠内生利润留存来增强资本实力的能力,也反映出其资本内生积累机制的不足。
若未来盈利能力无法持续提升,仍需依赖外部注资来支撑规模扩张,将形成“扩张—资本消耗—再注资”的循环,不利于其长期稳健发展。同时,资本充足率的提升也为未来可能过渡到内评高级法提供了条件,但这更多是监管技术层面的优化,而非经营效率的根本变革。
邮储银行2025年上半年的经营业绩呈现出“明褒暗贬”的复杂图景。表面上,营收与利润双双实现正增长,规模扩张提速,非息收入高增,成本管控见效,资本实力显著增强,似乎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。深入分析其增长动因,却发现其背后存在多重结构性隐忧:净利息收入仍在负增长,息差“企稳”基础不牢;利润增长依赖非息收入的周期性波动与成本费用的短期压降,内生盈利能力未见根本改善;零售资产质量持续承压,不良生成虽有趋缓但前瞻指标恶化,风险隐患犹存;而支撑规模扩张的资本补充,主要依赖外部注资,内生资本积累能力不足。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邮储银行未来发展的重要障碍。
在宏观经济复苏动能不足、银行息差持续承压、信贷投放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炒股加杠杆平台,邮储银行若不能从根本上提升资产端定价能力、优化收入结构、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与资本内生增长机制,当前的“回正”增长恐难持续,其长期稳健发展的根基仍将面临严峻考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