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武初年萧山股票配资,南京城内达官显贵的府邸比比皆是,朱红色的大门和闪耀着光泽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映照出一片富丽堂皇的景象。然而,徐达的家却位于城南的一个角落,只有几间低矮的青砖瓦房,简陋至极,完全无法与他“开国第一功臣”的身份相匹配。当年朱元璋亲自下旨,将曾属于吴王的府邸赐予他时,徐达却坚决不愿搬入,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?
至正十三年盛夏,濠州城外的官道尘土飞扬,朱元璋正在集结兵马,准备一场大战。消息传出后,附近的地方武装纷纷投奔而来。那时的徐达,背着简单的行李,远远望见朱元璋在校场上亲自布置军务。这个比他年长四岁的同乡,如今已是郭子兴麾下的重要将领。彼时的徐达无家可归,经过深思熟虑后,决定投奔朱元璋,毕竟进了军营至少能有饭吃,说不定还能逐步升任将领。于是,他毅然走向了校场。
展开剩余84%徐达挤开人群,站到台前,大声说道:“濠州徐达,愿随主公共图大业!”朱元璋回头一看,只见他身材魁梧,目光炯炯有神,随即拍着他的肩膀说道:“特别好!有你相助,定能成就一番伟业。”这次一见如故的相遇,正式拉开了徐达南征北战、戎马生涯的序幕。
攻打滁州时,朱元璋不幸被敌将孙德崖设计俘虏,眼看就要被押往敌营。徐达得知后,毅然单枪匹马冲到阵前,大声喊道:“放了主公,我徐达愿做人质!”敌军见他气势凛然,一时不敢前进。朱元璋趁机脱身,徐达则被扣押三天。朱元璋脱险后,立即派人和孙德崖谈判。经过多番交涉,徐达终于获释。朱元璋紧握他的手感慨道:“兄弟舍命相救,这份恩情我永远铭记。”此后,朱元璋对徐达更为信任,始终将他留在身边。
几年后,鄱阳湖之战爆发,朱元璋与陈友谅展开生死对决。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,在鄱阳湖上连成水上城池。徐达冲锋在前,带领前锋舰队穿梭敌阵,火炮和箭矢呼啸而过。他巧妙指挥战船迂回,趁风点火,烧毁敌军数百艘战船。经过三十余天鏖战,朱元璋大获全胜,徐达的舰队始终位列最前线,战功卓著。
洪武元年(1368年),朱元璋在南京称帝,建立大明王朝。同年,徐达被任命为征元大将军,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。出征前,朱元璋叮嘱道:“攻破元大都,擒获元顺帝,全靠将军了。”徐达郑重鞠躬回道:“臣不攻下元大都,誓不归朝!”他从山东出发,战事连连告捷,同年八月攻克大都,驱逐元朝残余势力,终结了蒙古贵族的统治。
明朝建立后,徐达因战功封为魏国公,食禄五千石,位列百官之首。其他功臣如廖永忠、傅友德等纷纷购置田产,修建豪华府邸,唯独徐达仍住在从军前的老宅。那座宅院位于南京城西南,是他父亲遗留下来的祖产,仅有十几间房。随着子女渐多,居住环境早已显得狭窄拥挤。
朱元璋早已听闻徐达的简朴生活。洪武四年某日,他微服私访,特地前往徐达府中探望。进门时,见徐达长子徐辉祖正在院中练箭。徐达得知来访,立刻迎出。朱元璋被带入堂屋,吩咐人准备茶水点心。屋内陈设十分简陋,甚至没有一件称得上精致的家具。朱元璋皱眉说:“徐将军为朕立下汗马功劳,如今竟仍住此简陋之地,实在是朕亏待了你!”徐达连忙跪下答道:“陛下言重了。臣出身寒微,得今日已是天恩厚赐。这宅子冬暖夏凉,住着甚为舒适。”朱元璋叹息不语。一个月后,宫中下旨,将吴王府赐给徐达。
吴王府来历非凡。朱元璋登基前,曾被小明王韩林儿封为吴王,该府位于南京城中心,是其处理政务、接待宾客之地。府邸占地数十亩,有百余间房屋,亭台楼阁、花园水榭一应俱全,是南京最为宏伟的建筑之一。
旨意传至徐达府中,家人皆欣喜不已。长子徐辉祖兴奋说道:“父亲,这下终于能住上宽敞大宅了!”然而徐达面色凝重,夜晚将长子叫入书房,郑重叮嘱:“记住,只要我还活着,这吴王府绝不能搬进去!”徐辉祖满脸疑惑,认为这是皇帝赐予,理应接受。徐达放下兵书,缓缓道:“你可知道吴王府的前任主人是谁?”徐辉祖摇头。徐达解释:“那是皇帝当吴王时的府邸,是天子龙兴之地。”见儿子仍不解,他更进一步说道:“陛下这是在试探我……”他深知,历史上功高震主者多难善终,皇帝赐宅,是要察觉他是否有僭越之心。府邸越是豪华,猜忌越深。徐辉祖恍然大悟,深刻理解了父亲的苦心。
当年朱元璋疑心极重,出身卑微,能夺天下实属不易,对功臣大将尤为防备。徐达正因看透这一点,才提醒子女收敛锋芒,名声与权势过大,必需懂得隐退。徐达拒绝迁入吴王府,正是为了打消朱元璋的疑虑。此事传入宫廷,朱元璋起初不悦,认为他故意推辞,但转念又想他素来谨慎,或是出于君臣有别的考量。于是下令在徐达旧宅前修建一座汉白玉牌坊,题写“大功坊”三字,牌坊雕龙画凤,气派非凡,以彰显徐达功绩。
然而徐达终生未搬进吴王府,直至病逝,仍居于那简陋老宅。据说朱元璋多次亲临探望,见其生活朴素,心中疑虑渐消。徐达的谨慎有其深意。他逝世后,被追封为中山王,画像悬挂于功臣庙首位。反观其他曾一时显赫的功臣如胡惟庸、蓝玉等人,最终皆遭诛杀,家族蒙难。唯有徐达家因其明智而保全无恙。
徐达死后,长子徐辉祖继承魏国公爵位,延续家族荣光。女儿徐妙云嫁与燕王朱棣,后成为大明皇后。尽管与皇室结亲,徐家人却不恃宠而骄,仍谨言慎行。徐达拒住吴王府,正是一种生存智慧的真实写照。凭借谨慎与智慧,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护了自己和家族。由此可见,真正的智慧非盲目张扬,而是懂得收敛锋芒;非追求短暂荣华,而是着眼于长远的安稳与发展。
发布于:天津市